全国法院今日起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

2015-05-04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4月15日印发该意见,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意见于5月1日起施行。
  意见指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便当事人诉讼。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案件,人民法院必须依法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法院受理案件。
  意见规定,登记立案针对的是人民法院的初始案件,对上诉、申请再审和申诉,不适用登记立案。
  人民法院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刑事自诉、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一律接收诉状,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定的,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决定是否立案。在法律规定期限内无法判定的,先行立案。不符合形式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释明,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应当依法作出裁决。当事人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或者申请复议。
  对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以及其他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所诉事项,不予登记立案。
  意见同时提出,要健全配套机制,进一步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让更多的矛盾纠纷通过非诉方式处理。要探索建立司法诉讼的庭前准备程序,完善案件繁简分流、先行调解工作机制。促进各类纠纷案件快速审结,节约司法成本,减轻当事人诉累。
  意见强调,法院要自觉接受人大、检察机关、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对反映和投诉的问题,及时回应。对有案不立、拖延立案、人为控制立案、“年底不立案”、干扰依法立案等违法行为,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社会影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举措。推进这项改革,有利于从制度上、源头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对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罗书臻)
  来源:人民法院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5年4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7次会议通过)
  法释〔2015〕8号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诉权,实现人民法院依法、及时受理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
  第二条 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提供诉状样本,为当事人书写诉状提供示范和指引。
  当事人书写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立案。
  第四条 民事起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
  (五)有证人的,载明证人姓名和住所。
  行政起诉状参照民事起诉状书写。
  第五条 刑事自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自诉人或者代为告诉人、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联系方式;
  (二)被告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情节和危害后果等;
  (三)具体的诉讼请求;
  (四)致送的人民法院和具状时间;
  (五)证据的名称、来源等;
  (六)有证人的,载明证人的姓名、住所、联系方式等。
  第六条 当事人提出起诉、自诉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起诉人、自诉人是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起诉人、自诉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提交营业执照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提供组织机构代码的,应当提供组织机构被注销的情况说明;
  (二)委托起诉或者代为告诉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代为告诉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三)具体明确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相区别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
  (四)起诉状原本和与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人数相符的副本;
  (五)与诉请相关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
  第七条 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内补正。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补正的,人民法院决定是否立案的期间,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没有补正的,退回诉状并记录在册;坚持起诉、自诉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第八条 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作出以下处理:
  (一)对民事、行政起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二)对刑事自诉,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次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三)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四)对执行异议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人民法院在法定期间内不能判定起诉、自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先行立案。
  第九条 人民法院对起诉、自诉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应当出具书面裁定或者决定,并载明理由。
  第十条 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自诉不予登记立案:
  (一)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二)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
  (四)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
  (六)所诉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
  第十一条 登记立案后,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交纳诉讼费的,按撤诉处理,但符合法律规定的缓、减、免交诉讼费条件的除外。
  第十二条 登记立案后,人民法院立案庭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审判庭审理。
  第十三条 对立案工作中存在的不接收诉状、接收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诉状内容,以及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干扰立案、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或者决定等违法违纪情形,当事人可以向受诉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投诉。
  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投诉之日起十五日内,查明事实,并将情况反馈当事人。发现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为方便当事人行使诉权,人民法院提供网上立案、预约立案、巡回立案等诉讼服务。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尊重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仲裁等多种方式维护权益,化解纠纷。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依法维护登记立案秩序,推进诉讼诚信建设。对干扰立案秩序、虚假诉讼的,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定的“起诉”,是指当事人提起民事、行政诉讼;“自诉”,是指当事人提起刑事自诉。
  第十八条 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登记立案工作,按照本规定执行。
  上诉、申请再审、刑事申诉、执行复议和国家赔偿申诉案件立案工作,不适用本规定。
  第十九条 人民法庭登记立案工作,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以前有关立案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本规定执行。
  
  
  

 评论:(已有2 条)

查看所有 2 条评论 >>>
  1.   150****9799   2015-08-29 09:08:31  
    希望当地政府部门能对老百姓 , 农民工做主,不要背地受贿企业老板的钱。专门整老百姓和农民工!
  2.   (匿名)   2015-07-17 23:09:21  
    中央的宏伟法治和政策,迎待老百农民工的欢心,可就不知政府部门是怎么响应的,规定农民工有丧期假工资,高温费,等等,其实这些根本就没有的事!农民公的悲惨命运与幸福,决定于政府,执法人,还有律师,医院,新闻记者,有多少老板就是一条巨莽有多少就吃多少,就是伸死也愿意.,,,,,!

        登录  

Copyright ©2024 辰飞信息 粤ICP备06121791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