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改革方案获通过:告别双轨制 公务员或普涨工资

2014-12-24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
  12月23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透露,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业已拟订,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报道称,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自此,纷扰已久的企业、事业社保待遇双轨制问题,将得以逆转。
   
  数据显示,中国在职公务员数量约为700万,126万个各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000多万。此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无需自己支付,直接由财政统一支付,而社会企业单位则由单位和个人按照一定标准缴纳。也就是说,这3700多万人不用自己支付养老金 。
   
  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已获通过“告别双轨制”
   
  一方面是社保覆盖面日益广泛,另一方面基本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比较突出”。其中,社保待遇差别较大格外引发民众怨言。在诸多待遇差别中,机关事业单位的“双轨制”尤其引人瞩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合计达8.37亿人,其中职工参保3.38亿人,城乡居民参保4.99亿人,待遇领取2.26亿人。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进企业养老保险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并未参加,虽然后来一些地方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但多数仅是在形式上缴纳社保费,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改变。随着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和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为配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全国人大财经委组织了一个调研组,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为重点,从2014年5月开始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一份名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
   
  在这份调研报告中,提到了西部某省向调研组反映的情况:该省2014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费水平为月人均3227元,而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则为月人均2065元,前者是后者的1.56倍。
   
  “双轨制”的存在,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
   
  “一些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当时接受国家分配到企业工作,退休后养老金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和自己条件相当的干部职工的退休金,对双轨制很有意见,企业管理人员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退休职工意见更大。”上述调研报告中称。
   
  此外,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丧葬补助等福利标准不同,进一步拉大了不同群体的社保待遇差距。
   
  而由于“双轨制”的存在,使得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流动变得愈发困难。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费,也没有个人账户。企业职工要缴费,有个人账户。人员流动时存在缴费记录的差别,影响到将来的养老保险待遇。”调研报告称。
   
  据调研组在中国人大网的问卷调查,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在调研中,各地也反映双轨制是当前社保制度不公平方面的突出问题。
   
  由此可见,从完善制度体系的角度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最后未覆盖的领域,已到破题之际。
   
  马凯则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决策层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据马凯透露,按照中央部署,有关部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现在已拟订了改革方案,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所谓“一个统一”,是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
   
  而“五个同步”,则是指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中共十八大曾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社会保障全民覆盖。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14.3亿人,显然,即将破题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提供必要条件。
   
  据新京报报道,对于社保待遇的调节机制,马凯说,将根据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物价变动和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适时调整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并将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延伸到待遇调整政策之中。
   
  同时,基本医疗保险要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筹资机制,深入推进付费方式改革,使医疗费用实现合理可控的增长。
   
  马凯表示,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源供需、教育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基金收支等因素,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改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抚养比。
   
  从哪“找钱”成最大难题
   
  虽然改革方案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已披露的信息显示,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专家认为,多年改革难题破冰值得肯定,这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但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更加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尤其在养老金缺口和财政收入放缓的压力下,公务员养老金的钱从哪里“找”备受关注。
   
  据中新网报道,未来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这是否意味着公务员工资待遇将出现下降?公务员这一铁饭碗的含金量和吸引力是否就此减弱?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官方此次提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也就意味着,要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个人缴费的同时,应该会对这一群体的工资进行相应调整。
   
  “因此,养老金并轨后,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应该没有太大影响,‘铁饭碗’的吸引力也不会减弱。”唐钧说。
   
  那么,未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是否会减少?唐钧对此指出,“老人老办法”,退休的还会按照原来的计费办法,在职的养老金应该会少,但“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职业年金会补充一部分减少的养老金。
   
  “备遭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为什么拖了那么长时间一直没有解决,就是因为缺乏一些基本条件,面临一些阻力。”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分析。
   
  在顾骏看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养老金并轨有了更好的环境,但是不可能马上实行,因为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正如顾骏所言,养老金并轨后,最大难题就是从哪里“找钱”的问题。据统计,中国在职公务员数量约为700多万,126万个各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000多万。
   
  “国家本来只需支付已退休公务员的养老金,但现在还要想办法给在岗的公务员‘存钱’,这个难度就很大。”顾骏说,尤其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速也在削减,那么凭空增加一大块公务员养老金开支,钱从哪里来?
   
  为此,顾骏建议,应从解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浮于事、冗员问题入手,同时规范这一群体的非正常福利和灰色收入,“只有把这些漏洞堵住了,才能在不增加财政支出总额的基础上,‘挤’出一部分用于养老的钱。”
  “历史造成的问题,只能历史性地解决。”顾骏说,养老金制度改革是“一揽子计划”中的组成部分,说到底,还是要从公务员管理体制乃至行政体制的整体改革中解决。
   
  公务员或普涨工资
   
  据京华时报报道,有分析表示,一些基层公务员2000余元的收入,自己负担各项社保缴费相对困难,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或意味着公务员即将普涨工资。
   
  问: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是否意味着公务员即将普涨甚至大涨工资,变成由财政买单的局面?
   
  答:对于完善工资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孙洁教授提出,由于无法直接介入企业的工资发放问题,这应该主要针对的是公务员群体。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确实存在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一些基层公务员2000余元的收入,自己负担各项社保缴费相对困难。对此,一方面应优先提高西部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应整体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使得升迁无望的基层公务员起码可以得到收入的上升通道,名正言顺地涨工资。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教授建议在结合各地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上,为各级公务员进一步制定更明确的工资标准,严禁地方随意为公务员增发津补贴。他预计改革后公务员工资有可能实现普涨,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则较小。
  

 评论:(已有0 条)

查看所有 0 条评论 >>>

        登录  

Copyright ©2025 辰飞信息 粤ICP备06121791号-11